百年光影照见,数字科技如何重塑院团未来
近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艺术作品新媒体运营管理人才培训》在京正式开班。

在集中培训后期,主办方注重“知行合一”的学习氛围,在系统性课程之外,带领学员走进中国电影博物馆,开展了一场深度研学活动。作为全国各大院团骨干,学员们通过沉浸式观展、技术实操与学术研讨,从中汲取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灵感,为艺术传播工作注入新动能。

步入展馆一层,高24米的环形巨幕以动态影像呈现星辰大海与四季更迭,瞬间将学员带入沉浸式光影世界。“百年历程 世纪辉煌”主题展区展示了中国电影从1905年到2005年走过的百年历程,在这里,学员们系统了解了中国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的技术跃迁。


学员驻足于《英雄儿女》经典场景复原区时感慨:“王成‘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镜头设计,展现了早期电影人如何用有限技术传递无限情感。这种‘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对当下短视频创作仍有启示。”
研学活动的核心环节聚焦电影技术前沿。据了解,中国电影博物馆近些年持续探索利用AI影像修复技术进行馆藏珍贵影像资源数字化保护,不仅可以节省人工修复的时间和成本,也可以保留原始胶片的艺术效果和风格,尽可能做到“修旧如旧”。



“这种‘修旧如旧’的理念正重塑当今的文化体验,院团可借鉴这种思路,在数字化过程中避免过度美化,部分院团还能借助VR技术还原传统戏曲历史场景,让观众感受原汁原味的文化语境,也能让院团将最优秀的艺术传承下来,解决‘老艺人退休、技艺失传’的紧迫性问题。”来自某新媒体科技公司的学员表示。
研学活动尾声,学员们意犹未尽,有学员表示:“电影史就是一部‘科技+艺术’的进化史。作为文化传播者,我们既要像修复师守护胶片那样坚守文化根脉,也要像特效师拥抱AI那样敢于突破边界。”


在结束中国电影博物馆的研学后,学员们利用周末时间开展了专题沙龙讨论。围绕“光影技术与艺术院团未来”主题,各小组结合中国电影博物馆所见所感展开热烈交流。有学员提出“数字修复技术可应用于经典剧目保护”,有学员探讨“沉浸式光影如何赋能舞台艺术”,也有学员表示沉浸式光影技术正逐渐改变艺术院团的未来发展方向。这场思想碰撞让学员们对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院团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电影博物馆通过百年电影陈列和数字技术创新让更多人感受中国电影的魅力和历史价值,让学员深刻认识到——光影不仅是记录时代的媒介,更是联通古今的文化基因。未来,这批学员将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在新媒体领域续写中国故事的银幕新篇。正如任课老师在课堂所言:“当你们用算法生成动画时,别忘了胶片时代艺术家一笔一画的手绘匠心——这才是中国艺术薪火相传的真谛。”